English

人才 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“瓶颈”

1999-08-15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巩胜得

高级人才老化

1997年教育部对部属高校博士生导师的调查显示,56岁以上的占88%,其中北京大学400名博士生导师超过62岁;中科院在首都高校的29名院士普遍超过70岁,两院院士平均年龄65岁。在21世纪到来之际,多数学科领头人将达到退休年龄。

人才使用误入怪圈

用人单位要求普遍提高,文秘、推销等职位必须在本科之上,计算机、法律、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。而实际上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每百人不到5%,与西方国家差距很大。真正需要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,因为环境制约,缺乏吸纳人才的激励机制,从而导致大量的人才积压与严重的人才匮乏并存。

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

1978-1998年,中国派出各类留学生超过3l.6万人,而回国服务的不到10万人。北京大学仅1998年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就有600多人,分别占该校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本科毕业生的50%、35%、32%。相反,新中国成立50年来,从来没有通过合法渠道引进过国外的“移民人才”。

科研投入严重滞后

中科院朱震刚研究员说,中科院系统现有23个研究所,600多名院士,5万多科技工作者,是一个庞大的人才库。但国家每年只有几个亿的投入,这点钱只够发工资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1998年进入中国的美国英特尔中国公司,在上海成立研究院,一次注资4亿元人民币。

另外,高级人才超期服役,既造成这些人的生命严重透支,也使年轻的高级人才难以施展才华;外资公司抢人才,对中国的科研机构、政府、国有企业用人构成强大威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